石油和化工节能网_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主办欢迎您
手机端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哥本哈根闹剧难掩中国节能减排贡献
0
发布时间:2009-12-23 浏览数:4814 新闻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世界风力发电网报道:2009年12月16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倒数第三天时,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在没有取得各国谈判代表同意的情况下,试图将自行拟定的协议草案强加给大会讨论。对此,发展中国家代表纷纷抗议,坚决反对主办方越俎代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在鲜明地表明立场的同时,展示了最大的诚意和决心。

 

我国在积极参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第十一届CHINAF中国住交会上,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各界专家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推进 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许多高新区以及高科技企业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高新区与科技企业为节能减排献力

 

2009年12月15日,一条“哥本哈根谈判由于非洲国家代表抗议而暂停”的新闻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景的悲观态度。

 

同样是在这一天,在保定高新区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一家中国企业以实际行动让人们增加了对节能减排的信心。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会长、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宣布,截至2009年12月11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累计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已经达到1GW。他同时透露,英利集团旗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30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近日试产成功,已经生产出一批质量优异的产品。

 

英利产品每年减排103吨CO2

 

2002年5月,英利公司生产出第一块太阳能电池组件。经过7年的努力,英利公司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累计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1GW,并且创造了300余项创新技术,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到2009年年底,英利公p太阳能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已达800MW。据马学禄透露,这一数字在2010年还将有更大提升。

 

目前,英利公司累计生产的1GW太阳能电池组件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光伏发电系统。按日照辐射量选择1340KW.h(相当于我国三类地区水平),这些电池组件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1亿度清洁电力,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40万吨,减少CO2排放103万吨。在25年使用寿命期内,这些电池组件可向社会提供275亿度清洁电力,节省标准煤1000万吨,减少CO2排放2575万吨。

 

六九硅业的试产成功使英利公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完整光伏产业链条。据介绍×九硅业选择了与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不同的工艺技术,在国内首家采用新硅烷法工艺生产高纯度多晶硅,具备全环保、低能耗、低成本、完全封闭运行等技术优势,综合耗电可降低30%以上,生产成本可控制在28美元/千克左右,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2002年到现在,英利公司累计投入约115亿元,带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8年,英利公司销售组件281MW,占全球光伏市场总额近5%;2009年,英利公司销售组件按“发货量指引”将达到490M-500MW,约占全球光伏市场总额的9%,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新区竞相发展新能源产业

 

“作为保定市光伏产业领头羊和国内惟一的全产业链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英利公司经S了从起步、摸索到高速发展的历程,短短几年时间就走过了国外同类企业需要20年所走的历程。”保定市代市长李谦这样评价英利公司。他认为,英利公司的1GW电池组件下线与六九硅业试产成功,大大提升了英利公司的综合生产能力,对引领国内光伏行业理性扩充产能,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6年起,保定市提出了依托保定高新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全力培育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2008年,“保定·中国电谷”实现产值245亿元,连续3年增长超过40%,奠定了保定高新区在国内新能源产业的领军地位。

 

事实上,不仅是保定高新区,我国许多高新区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目标。这个既立足当前拉动经济增长,又着眼长远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成为许多高新区瞄准的主导产业。

 

天津滨海高新区积累了相当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2009年推出了6.6km2新能源产业基地,搭建了金融服务、风险投资、技术交流等平台,配以科学的规划思路和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同时每年拿出2亿元专款奖励和重点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凸显出一定基础和明显优势。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有近100家企业涉足新能源产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2008年产业总收入90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正逐步形成以新能源产业园(产业基地)为中心,太阳能、风能、核能、先进能源技术及装备、生物质能、氢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多点支撑、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合肥高新区拟在其所辖的南岗科技园内规划打造占地1400多亩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热泵等,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产业集聚。预计该产业基地总投资约为4亿美元。

 

我国的高新区和高科技企业正在以各自的方式担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可以预见,它们必将在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作出的贡献。

 

学会组织促进行业发展的样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肖立业说,经过30年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学会进入了而立之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将迎来重要机遇期;再过10年,困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问题或许都能得到解决,可再生能源学会将进入不惑之年;到可再生能源学会成立50周年时,可再生能源有望由补充能源成为主导能源。

 

30年见证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前身是中国太阳能学会,于1979年9月在西安成立。30年来,该学会为我国可再生能甑姆⒄构毕琢司薮罅α俊9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把该学会的历程梳理为3个阶段。

 

第一个10年是开拓创新的10年。

 

该学会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原国家科委的支持,承担了可再生能源研发和示范利用等方面的大量工作。该学会克服了初期资金短缺和人力不足的困难,相继主办了中国第一次太阳能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国际展览、中国第一个太阳能科普知识宣讲团、中国第一本太阳能学术刊物《太阳能学报》等等。该学会也是第一批加入国际太阳能学术组织的社团机构之一,于1980年加入国际太阳能学会并于2007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太阳能学会的世界大会。

 

第二个10年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学会工作改革和发展的1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黄金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由科研工作向产业化迈进,国家开始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这一时期,该学会一方面配合国家的“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开展活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同时根据当时国家提出的在局部地区试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方针,在原国家计委的支持下,与地方政府开展紧密合作,于1991年在西藏自治区实施了旨宕俳当地太阳能发展的“阳光计划”,协助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了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受到了政府和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第三个10年是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法制化和规模化阶段,学会进一步发挥作用的10年。

 

这一时期,该学会一方面在促成国家制定出台《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找准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该学会的一项主要工作是促进学唤涣骱涂萍即葱拢培育和创造学术交流的精品,逐步形成了如全国太阳能光伏年会、国际风能大会、世界氢能大会等一大批质量好、水平高的会议;另一项主要工作是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强为地方服务,促进地方政府与投融资相结唬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工作,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地方的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应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成立的30年,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30年。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1989年,我国的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仅有150万m2,1999年增加到2000万m2,到2008年年底更是增加到1.3亿m2;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由1989年底的1.5万KW增加到1999年的26万KW,2008年年底突破1200万KW,2009年达到了2000万KW;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量由1989年的0.5MW增加到1999年底的2.7MW,到2008年年底突破了2600MW。

 

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已经拥有风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等10个专业委员会。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该学会与时俱进,增设了氢能和天然气水合物专委会,不断扩大自身科研和服务规模。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面对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发展的挑战,该学会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石定寰表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目前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肖立业对学会“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展望应该能够实现。

 

他认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形成燎原之势,然而无论是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是技术创新能力,可再生能源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学会将坚持行业技2创新,不断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同时更加重视研究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中的问题,如加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前期的资源评估,为项目的效益提供保证。石定寰还透露,可再生能源学会2在适当的时候设立产业化应用方面的专业委员会,加强技术标准制订、产品质量规范、检测认证等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但缺少相关的知识和人才,可再生能源学会将做好服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避免行业发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同时继续加强为企业的战略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练好内功,打造创新能力;投资机构很关注新能源>业,但因缺少专业知识不敢投入,学会将加强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推动风险资本促进行业发展。

 

“在新形势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将加强与有关协会的互助合作,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石定寰说。

 

中国住交会涌动节能建筑热

 

日前,被誉为“中国地产节”、“中国住宅产业的奥林匹克”的第十一届CHINAF中国住交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与往届住交会有所不同,此次住交会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举行,因此,建筑节能成为此次住交会的关键词。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不约而姓故镜闹氐隳谌荩一些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成果也在此次住交会上亮相。

 

与此同时,我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蟹疟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也让广大节能建材厂商看到了商机。参加此次住交会的黑龙江省中惠股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会涞对此十分认同。作为我国最大的电热地膜生产商的掌舵人,巨大市场空间让尹会涞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建筑节能机遇期将至

 

此次住交会期间,以“寻找绿色足迹、推动低碳人居”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在中国之家主题展区举行,更增添了此次住交会的“绿色”味道。论坛上,很多嘉宾的演讲都预示着建筑节能机遇期即将到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提出,发展建筑节能要考虑中国国情,要关注和解决普通建筑的节能问题,而不是仅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用于宣传。

 

锋尚国际的董事长张在东表示,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并不比国外落后,关键是观念的问题。他认为,节能建筑是可以创造价值<,节能建筑虽然会增加成本,但同样会带来新附加价值。

 

全国工商联房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认为,建设绿色低碳建筑,是中国房地产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国际统一认定的碳排放标准,转变观念,认清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转移方式,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发展节能建筑。她表示,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需要制订一套符合国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整合技术产品资金,推广节能技术。此外,开发商和节能建科笠刀际峭瓿芍泄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都有责任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示范项目的建设。

 

聂梅生建议,要全面推广低碳经济,发展节能建筑,需要不断实施金融创新,联合金融机构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参与房地产行业实施低碳标准,并积极加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她认为,地产低碳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仅仅是住宅标准,更重要的是低碳建筑将成为房地产发展的下一个引擎。

 

节能建材厂商看好市场

 

节能建筑机遇期的到来或许可以从节能建材市场的转暖中得到印证。中惠科技从事电热地膜研发推广已经有10年历史,“前9年我们都在赔钱,今年开始盈利了。”尹会涞说。

 

尹会涞在论坛上向房地产界发出了用电热地膜开创中国建筑采暖新纪元的倡议。他认为,电热地膜采暖方式代表了建筑节能的方向,也代表了低碳经济的方向。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电热膜在中国走过霜冻期,技术日益成熟。目前仅中惠科技一家就已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全国15个省铺设了超过400万m2的电热地膜采暖示范工程。

 

尹会涞在倡议中还提出,应用电热地膜采暖方式是一项惠国、惠民、惠企的三赢工程。

 

首先是惠国。建筑采暖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50%。按照传统的供暖方式,在传输过程中会消耗30%-40%的热量,而且还要消耗很多的水资源。如果用电热地膜新型采暖方式替代传统供暖,则可以避免高消耗,减少燃煤污染。

 

其次是惠民。电热地膜的温控器可以随意调节,用户白天上班电热膜可以不工作,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间工作,运行费用远远低于传统供暖方式,平均一个采暖季所需费用仅为13元/m2。

 

第三是惠企。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用电热地膜采暖,可以比安装、运营传统采暖设备节约很多成本,不仅免去了大型锅炉房的建设、大型换热站的建设、大型机械购置,也省去了内外管网铺设、暖气片安装等多项费用,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据安装中惠地热的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负责人保守估计,在一次性投上,中惠地热较传统供暖节省20%。

 

中国建筑业协会节能委员会专家、南玻集团工程玻璃技术总监许武毅对节能玻璃在降低建能耗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充分分析。他认为,建筑节能有很多新技术,只要把最简单的做好,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

 

虽然房地产企业和节能建材企业都看好节能建筑的前景,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开彦提醒说,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刚刚起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此外,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厣建筑和低碳建筑,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进程。


 

微信公众号
手机移动端
证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