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节能网_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主办欢迎您
手机端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宁波EMC风生水起 化工企业冷眼旁观
0
发布时间:2010-07-26 浏览数:4485 新闻来源:中国化工报

 

一种被简称为合同能源管理(EMC)的节能管理新模式,今年在国内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宁波热了起来。在政府热心、商家力推、企业响ǖ拇蠛眯问葡拢这种全新的节能管理新模式普及很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耗能企业接受。今年1~5月,仅宁波北仑区就有5家高耗能企业提出了9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5000余吨。

 

但同样是在北仑,化工企业对此却并不热心。

政府一路绿灯

宁波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基地,每年工业企业的各类能源消耗达500多万吨标煤。其中年耗能千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有100多家,电力及热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造纸5大高能耗行业的工业能耗占全市能耗比重的70%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工业重镇的北仑区,是宁波市高能耗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有了“浙江节能看宁波,宁波节能看北仑”的说法。“十一五”是北仑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时期,2009年和2010年恰恰是新建项目产能集中释放的重要阶段。据宁波市经委某负责人透露,“十一五”前4年,宁波节能减排累计实现整体考核指标的81%左右。但从今年一季度来看,由于一批新建项目先后投产,导致能耗指标不降反升,要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难度非常大。而宁波最终能否完成节能目标,关键就看北仑。

 

近年来,为了缓解日益加剧的能源供矛盾,宁波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引导和督促企业节能的有效途径。2008年,经过广泛调研之后,他们决定引入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新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在重点耗能行业中进行大力推广。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节能新机制。具体做法是: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根据客户的实际生产情况,为客户制订节能项目的能源审计、节能改造设计方案,并提供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运行、保养和维护的一条龙服务。这种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多赢投资方式,它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设备升级换瘢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也就是说,在合同期间,客户不需花一分钱,不用承担投资和技术风险,就可分享节能效益,而节能服务公司在几年内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后,全部节能效益和节能设备都将归客户所有。

 

2008年,宁波市出台了《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法》特别提出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对于采用EMC模式的节能应用项目,在取得实际节能降O效益后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金额可达100万元。其中,奖励资金的50%给予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另外50%给节能应用单位。北仑区政府在落实该《办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了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奖励力度,规定凡北仑区内以EMC模式开展的节能项目,区财政按节能收益的10%对项目实施双方额外再给予奖励。不仅如此,北仑区科技局还主动搭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为中介服务公司和企业穿针引钱,促进双方的合作。

 

2009年10月,长期困扰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难问题,在宁波得以破冰。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营业部经过考察,首度对浙江能华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授信贷款1200万元。这次合作不仅对能华公司是雪中送炭,更被业界视为节能服务公司破除融资难的良好开端。

 

对此,浙江能华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卓国诓晃耷煨遥骸耙行给我们节能机构贷款,据我了解在这个行业还是破天荒的第一遭呢!融资困难,可以说是制约节能服务中介发展的瓶颈。我们拥有的只是节能技术以及未来的收费权和现金流,而银行看重的却是土地、厂房等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一直以来,银行对节能服务中介的门可以诙际墙舯兆诺摹O衷冢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宁波EMC的推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仅北仑区,目前就已经有十多家节能服务机构注册,包括西门子、瑞典SGS这样的国际节能巨头,也纷纷向北仑伸出橄榄枝,成为当地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力量。EMC这种全新的节能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当地的一些高能耗行业尤其是钢铁、纺织企业理解和接受,阒亮餍辛似鹄础

化企踌躇不前

在宁波的采访中,CCIN记者发现了一个耐阊拔兜南窒螅和属于高能耗产业,石化企业与钢铁、纺织等企业相比,对于EMC的态度似乎要冷淡得多。这一点从节能服务公司实际开展的业务范围可得到印证。尽管宁波拥有数量众多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但CCIN记者走访了几家节能服务公司,希望能够至少提供一两个具体的石化类EMC项目愣苑饺幢硎荆目前只有几家石化企业在谈,结果尚不得知。

 

石化企业对EMC不感冒,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负责市场营销的能华节能公司副总经理葛君存分析了3方面的原因:一是石油和化工企业普遍“不差钱”,与其节能收益中的一大块被中介公司拿走,还不如自己动手改造;二是化工产品利润高,能源占化工产品成本的比重微乎其微,有的企业领导对于节能改造不热衷或者不重视;三是化工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节能改造涉及节能设备与生产工艺的衔接融合,企业担心造成生产不稳定或者不安全,不愿意改变现状。
对于葛君存的说法,石化企业是怎么看的呢?

 

中化蓝天集团ODS替代品事业部的周忠泽科长认为,EMC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推广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确保安全生产和质量稳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一些连续化生产的企业,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带来生产上的一系列反应,可能造成的损失将远远高于节能改造带来的收益。同属于中化蓝天集团的杭州富时特化工有限公司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3年前为了节能,该公司对两台压缩机进行了变频改造,结果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生产很不稳定,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最后公司只好放弃。现在这两台变频压缩机还闲置在那里。此外,化工生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动态过程,而EMC对于节能收益的计算目前还缺乏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基本上是由节能公司说了算,这也是企业不太愿意接受的原因之一。

 

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胡永强说:“电化集团此次整体搬迁时,也曾考虑请节能公司对部分高耗能设备用EMC模式进行变频改造,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然而,双方最终确定合作方案时,却对节能效益的分配方法产生了分歧,最终还是放弃了合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最需要的,并不在于后期的设备改造,而是前期的技术服务。这也是节能公司所擅长的,即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节能分析,找出节能的要点,提出改造的方案。至于后期的方案实施部分富工企业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完成。而从节能公司的角度来看,前期服务只是为了后期的方案实施进行辅垫,真正的盈利点恰恰在最后的实施部分。这样一来,双方往往在效益分配方面产生争执,也就不难理解了。”

服务需要“一条龙”

针对石化行业对EMC不积极的状况,浙江省内的一些相关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监察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徐晓村认为,石化企业提出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毕竟EMC在石化行业的应 ,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方面,石化行业本身是一个极其庞杂的产业,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不一样,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不一样,每个老板的思想意识不一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EMC的实质性障碍;另一方面,EMC在国外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运作体系,但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度体系漏洞百出,比如节能效益的检测缺乏标准化、行业收费混乱、双方法律责任不明确、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等,这都对EMC的大面积推广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旭指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节能服务公司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目前真正能够提供所谓的一条龙服务的实力公司,可谓少之又少。这也O石化企业对EMC心存疑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EMC要在石化行业打开局面,节能服务企业自身实力需要加强,建议中央及各级政府加大对该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优厚的环境。

 

虽然大多数的石化企业对于EMC的可行性还存在较多的疑虑,但倒也不乏敢吃螃蟹的人。

 

位于宁波化工区的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与浙江科维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以EMC模式对公司的一套水循环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改造后的第一套水循环系T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节能率达到35%,每年至少可节约标煤100吨。为此,该公司一鼓作气,进而又对另外两套水循环系统同样以EMC模式进行了节能改造。目前这3套系统运行均十分稳定。据该公司测算,借助EMC模式,公司未花分文,却实现了每年节约能源500吨标煤的目标。此外,较早引TEMC模式并获得成功的还有浙江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有机胺、合成氨、造气等工艺的循环水系统实施节能改造,节电率达到了30%;杭州先进富春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节能改造,实现年节电110万千瓦时。

 

从这些企业的实践来看,EMC实施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他们的现身说法是否可以打消同行们的疑虑呢?

 

 


微信公众号
手机移动端
证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