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今天在京举行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54项上海牵头或参与完成的获奖科技成果中,涉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获奖项目有15项之多,占本市获奖数的27.8%,节能减排正成为申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之一。
由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教授领衔完成的“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应用”项目,已深入18个省市44套化工生产装置的“减排第一线”,近3年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25万吨/年,节约蒸汽20万吨/年,减少废醇废碱液等排放约48万吨,分别减少碱液消耗和苯消耗1万吨和1.35万吨。
由上海交通大学领衔完成的“混合式脉冲转换涡轮增压系统研发及在四冲程大功率柴油机上的应用”项目,为我国大功率柴油机找到了一套少“吃油”、多“干活”、少排气的技术体系,从2006年至2008年已节油32.8万吨,折合人民币16.44亿元。
由华东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项目,用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净化器,成功地为汽车剪除“黑尾巴”,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T害气体“脱胎换骨”,变成适合排入大气的气体。
近几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还为企T、工人和科普作品“度身定制”了多个体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单项奖。在今天公布的获奖榜单上,上海也首次全面丰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宝钢今年共获5项国家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