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正成为热门词汇,主题论坛和沙龙数不胜数,但说实话,有质量的专家发言堪称凤毛麟角
●不少专家以“低碳”为题到处申请项目课题经费,功利和浮夸,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痼疾
日前笔者参加一个“低碳沙龙”,根据议程,会上将由某高校环境专业教授发布关于上海如何走“低碳”道路的研究报告。抱着对这份报告的期待,笔者横穿整个市区,冒着大雨前往。结果却大失所望——翻遍几十页的报告,除了人所共知的“公理”,真正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几乎为零。
类似情形经常发生。时下“低碳”正成为热门词汇,主题论坛和沙龙数不胜数,但说实话,有质量的专家发言堪称凤毛麟角,大多数只是已有共识的同义反复。“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能源”这些时髦词汇充斥着报告,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往往语焉不详。比如,对于上海来说,制造业转移到底会对GDP带来多大影响?如何在发展公共交通时避免大客流造成拥挤?究竟哪一种建筑节能方案最适宜上海的气候特点?……至少在笔者参加过的诸多论坛中,几乎没人回答这些具体而迫切的问题。
诚然,“低碳之路”如何走,是个复杂的问题,从决策者鹌笠担可能心中尚存诸多疑问。但对于广大专家来说,这正是需要他们发挥才智的时候。脚踏实地的调研,将各种可行性建议提供给决策者参考,原本就是专家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今,“低碳之路”却为不少“专家”开辟了生财之道:知道“低碳”大热,便以此为题到处申请项目课题经费鹕晕ⅰ叭险妗钡愕模让自己的研究生去收集相关数据,用几个简单的统计分析软件,生成一张张看似专业的数据表格,再加上几段不痛不痒的文字作为结论;更有甚者,网上随便一搜,“剪刀”加“糨糊”就能完成一份课题。无论哪种情况,都距离“建言献策”功能相去甚远。
时下有网民将一些“专家”戏称为“砖家”,虽略显刻薄,却也道出了一部分专业研究人员缺乏独创性见解,人云亦云的窘境。功利和浮夸,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痼疾。如果让这股不正之风继续刮到低碳领域,那么影响的不止是学术界的整体形象,更将影响到我们和未来子孙的幸福,切莫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