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事故正在不同时地不断重演。7月28日,人们还没有从两周前大连新港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南京又传来了因为丙烯泄倍导致管道大爆炸的消息。就在南京发生爆炸发生的同一天,吉林7000只化工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又一场生态灾难造访已经在2005年遭遇吉林石化污染事件的松花江。
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一五”、“二五”期间的南化、吉化和兰化,“六五”、“七五”期间十三个大化肥形成的南京栖霞、山东齐鲁、北京燕山、川天化和云天化等,以及后来70年代末“洋跃进”形成上海金山和宁波镇海等化工基地基本构成中国化工产业的基本格局。通过对产业布局的基本认识,应该承认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化工产业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化工布局的长远规划。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比如靠近水源或者就近原料产地吹比换褂姓秸意识等因素,造成现今事故频发的隐患已经埋下。我们从中可以隐约看到发生重大事故与产业格局之间的关联。
进入198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石化工业成为各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最为强劲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增长中对化工原材料的爆炸性需求,使得各个地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化工及其关联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种类型的化工厂遍地开花,这一切又为以后重大事故的发生做下铺垫。
1990年后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1997年以后房地产市场开放,原有化工企业逐步从过去市郊或者城郊结合部,变成城区甚至成了城市繁华路段。2003年以后汽车进入家庭,各类加油站也随即进入城区。化工厂与住宅区比邻而居,加油站和办公楼隔墙相望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完全打破传统化工企业要求生产区、储存区和生活区分离的基本要求。城市居民每日与危险品生活在一起,既没有被告知身边存在何种危险,事故发生也没有任何避险可能。
其实,六七十年代时对化工行业的规定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对离居民区和水源的距离等问题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而现在对于化工产业的规定则大为松动,化工企业规划建设有关规定缺乏全国性立法,而地方性的法规在执行层面的落实情况也令人堪忧。为什么南京的化工厂布局深入居民区?为什么吉林的化工厂布局临近水源?由此,在中国转型时期,重新考虑完善化工行业专门立法的问题刻不容缓。
首先,在化工产业空间布局上必须严格限制。之前,这项工作主要由化工部来抓,因此专家建议,化工部在选址上的管理职能可以转移给发改委。从已有的经验看,沿海布局专业产业园区的方式是首选,发改委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现实中正相反,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速度加快,大量的化工企业面临关、停、并、转,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量在沿海地区匆陨存低端化工产品向内地和西部的转移。如果放松这次转型中的产业转移的限制,可能在若干年后,类似南京这样的大灾难会在内陆城市中再现。
其次,加强对化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这是降低化工产业重大事故的基础。每一条法规都是用血写成的,每一次事故都验证了这是一条铁律。在今天中国高速发展中,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安全操作规程被一再打破。从国家层面再次提出对特种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提高进入门门槛,是对从业人员和民众生命的尊重。
再次,加强现有化工企业的信息公开,这是完善化工企业社会责任感基本要求。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要求化工医药等特种产业的基本信息在指定媒体予以公开,包括企业的基本状况产品类型、可能的危险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现实的问题是,大量的隐患不是企业而是周边的居民已经发现甚至报告了有关部门,事故依然发生。
最后,立法对民众进行特种产品,特别是化工医药等产业和产品危险性普及教育,这是降低化工产业现实风险最直接的手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个危险品不同程度进入家庭和社会,必须使民众对这些产品危险性有一个高度的认识。
侧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防护和选址规划。这是一种工业大发展的症候,就像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出现的日本水俣病事件-样。
然而,每次事故都伴随巨大的破坏和难以弥合的悲痛,但是也敦-化工行业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完善法律体系。有什么不可以重来?事故不能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