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尽管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结果,但是,低碳经济已经被炒作得如火如荼。
2009年8月份我到美国,访问了GE的IGCC研究中心,他们对CCS(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存储)技术作了全面介绍。会后,他们问我对CCS的看法,我说很好,“24K金打造的小金人”,没有人会不喜欢。但对于中国而言,减少碳排放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要做的前十件事情里肯定没有CCS。
形夜,相对于CCS,节能减排更为重要,节能是最有效的减排。
就电力而言,“随手关灯”是节能,但更大的能源浪费在电力胁和输送环节。
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为79253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60132万千瓦,占76.1%,水电装机容量17152万千瓦,占21.7%;核电装机容量为885万千瓦,占1.1%。
2008年,我国煤炭消耗量为27.4亿吨,折合19.48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68.35%;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52亿吨。其中发电消耗为15.3亿吨,折合10.46亿吨标准煤,占煤炭消耗总量的55.84%;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28亿吨。
全国燃煤发电的平均能源转换效率低于40%,也就是说仅发电环节就损失了60%以上的能源,相当于损失了9亿多吨煤炭,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7亿吨。200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输电、配电和用户端损耗约9%,年线路损耗约3000亿千瓦时,折合1.5亿吨煤,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2.9亿吨。
可见,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按照“80/20法则”,凡事都应当抓住关键环节。在中国,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就是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我个人认为,研究节能减排应当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难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08年,一次能源消耗中除煤炭外,水力发电5852亿千瓦时,折合2.05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耗量的7.19%,其经济技术可开发容量已难以为继;石油消耗3.85亿吨,折合5.55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9.47%,国际依存度早已超过了50%;天然气消耗807亿立方米,折合1.0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3.72%,目前是“上气不接下气”;核电消耗684亿千瓦时,折合0.2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0.84%,“远水不解近渴”,核燃料资源也受制于国际供应;可再生能源只有0.12亿吨标准煤。
二是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国外的经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可达到60%~80%。
对于第一个假设,现实摆在那里,要取得共识不难。
对于第二个假设,要统一意见很难。现实是,国家政策不支持,大的利益集团都反对,各路专家各唱各的调。
能源网的韩晓平认为有六大障碍:一是法律法规空缺,二是配套政策不落实,三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四是燃气企业缺乏系统观念,五是落后的技术规范制约,六是学术机构认识的不完善。
网上的专家观点很多,直接反对的很少,但对现实的状况基本上是失望。
刚刚开过的全国能源会议印发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讨论稿),提出到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并拟建设10个左右的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
政府是真的要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了,看来第二个假设也成立。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天然气能指望吗?2009年仅仅是早冷了几天,大江南北“气喘吁吁”。二是规模以下的城市怎么办?城镇居民怎么办?
在中国,发展分布式能源离开煤不行。至少是煤和天然气不可偏废。基于天然气当然好,但基于煤的分布式能源同样可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首先,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都能达到70%以上,实现热电冷甚至动力多联共(济南市琦泉热电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有效手段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燃煤发电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少烧1500万吨煤,少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
其次,燃煤电厂可以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日本的矶子电厂就是例证。二氧化碳除外,燃料特性不同)。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可以高度脱除,灰渣全部得到利用。
第三,多联产燃煤电厂技术成熟,造价低廉,老百姓用得起。
第四,多联产燃煤电厂燃料来源丰富,可以掺烧秸秆,还可以将垃圾焚烧纳入统一的热力系统。
第五,多联产燃煤电厂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载体,就地接入,灵活调度。事实上,生物质、垃圾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依托分布式能源系统才有生命力。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分布式能源都是按当地的能源需求状况“量身定做”,并能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小快灵”是其根本特色,不是越大越好,包括总规模和单机规模,往往是越小效率越高。
(作者: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