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在京召开政策发布会,提出近几年我国将停止审批新建或扩建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甲醇等传统煤化工项目,并且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今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N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要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坚决控制五大行业产能总量,其中就包括焦炭、电石两大传统煤化工行业。
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对煤化工特别是传统煤化工的调控,虽然不是要进行全面刹车,但也是一次颇有力度的“点刹”。
逢煤必化问题多多
政府为何要对煤化工产业踩“点刹”?CCIN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加上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资源禀赋,而且传统煤化工技术装备和产品市场都比较成熟,这使上马煤化工项目成为各地追捧的热点。一哄而上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据国家发改委掌握的数据,2008年,全国焦炭的产能利用率为80%左右,电石约68%,甲醇53.6%。2009年,受进口剧增冲击,甲醇开工率进一步下滑到40%左右。在2009年,全国焦炭新增产能达3000万吨左右;全国在建电石项目31个,产能达700万吨;甲醇项目25个,产能860万吨。据介绍,这些项目全部投运后,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
与此同时,各地还规划了一批煤化工项目。一些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顾技术进展、产业成熟度和当地建设条件状况,纷纷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上报的项目,煤制油总规模已超过4000万吨,煤制烯烃总产能2000万吨,煤制天然气达到250亿立方米。这些项目总投资按照示范工程的投资预算,已经超过1万亿元。
逢煤必化,遍地开花,已成各界谈说煤化工时的抱憾之语。
煤化工专家、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化工中心副主瞪晖贺指出,现在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工艺技术上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从化学工艺技术来看,煤化工生产可分为煤气化、煤焦化、煤液化、煤催化4个方面。当前国内煤化工只是集中在煤气化、煤焦化方面,而煤液化、煤催化却没有开发。之所以煤气化、煤焦化开发得很猛,主要是技术相对简单,市场对产品有现实的需求。但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煤气化、煤焦化资源消耗大,碳排放严重。煤液化、煤催化虽然技术开发难度大,但技术路线更符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因此更有发展前途。
调整方案已经成形
对于下一步的调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煤化工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规范发展。在布局规划上,要强调产地原则、规模经济和=观调控,把“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作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资源配置上,要根据我国煤炭资源的现状和目前的技术水平,尽量做到煤化工用煤不与发电、民用等争资源。在发展重点上,应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稳步发展甲醇体系的新型煤化工产品=科学发展煤制油产业以及鼓励发展煤基多联产。在技术选择上,要尽量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我国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业化成果。另外,新上项目一定要满足生产用水、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必备条件。
中国石化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电石工业协会秘书长孙伟善告诉CCIN记者,在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3的任务、坚决控制电石等五大行业的产能总量的要求后,中国石化协会已专门就此进行了研究落实,形成了一份今后3年淘汰电石等落后产能的总量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报到了工信部,工信部将与各省、市、区政府协调,确定分年度淘汰目标并公布实施。同时,国家还将在增加资源税方面,实施对煤化工发展过热的治理。据悉,资源税的改革方案年内就要出台。中国石化协会还将配合国家发改委修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0年版,对煤化工的调控政策将写入新的调整目录中,要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市场嫒耄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在国家开展节能减排工嬉岳矗中国石化协会重点开展了电石、焦化、甲醇等传统煤化工的产能过剩治理工作,如治理电石产能过剩,已压减电石产能1809万吨。今年中国石化协会将继续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提出工艺新解
申同贺在接受CCIN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过于集中在煤气化、煤焦化领域,而且众多企业也只是挤在初级产品生产领域,用大量的资源和碳排放换得一I高代价的收益。从化学机理上讲,煤气化的生产并不合理。煤气化是把煤的大分子结构碳链一个一个打断,再一个一个接上变成新的分子结构的产品。每一次打断和接上都要消耗能量,有的如费托反应要产生大量无用的水,白白消耗能源。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国内企业应在在煤I化、煤焦化领域降降温,而在煤液化、煤催化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
CCIN记者对申I贺提出的煤催化概念感到很新鲜,请他详细介绍一下。他说,煤催化是类似炼油的炼煤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煤炭原有大分子结构的碳链和官能团,理论上所需的能量是比较低的。现在只是由于投入的开发力量少,成熟的技术还不多,但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他举例说到,最近中国I化协会组织开发的一项煤催化技术,效益就很好。该技术是用一种含碳低的煤矿石为原料,在一个类似于干馏炉的反应器里,加入催化剂,在430~480摄氏度下密闭反应3小时。最后生产出3种产品:一是干气,产量占总量的13%~15%,气体成分是碳一、碳二、碳三混合物,均为直链产品;二I汽油、煤油、柴油,产量占总量的15%~20%;三是剩下的固体产物,是可做清洁能源的煤焦。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清洁化和低能耗,“三废”排放很少。目前该技术已被广西一家化工企业看中,拟投资10亿元建一个百万吨处理量的生产装置。
另据了解,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华陆工程公司进行了一项高硫煤的煤化工产业研究。他们选择了山东、陕西、重庆、山西-地6套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主的甲醇装置,利用当地目前不能卖的高硫煤进行煤化工生产。测算的甲醇完全成本均在每吨600~800元,进一步以甲醇为原料深加工,采用已成熟的技术生产醋酸、乙烯、丙烯等下游产品,在石油价格每桶30美元以上的条件下,这些产品均比石油路线的同样产-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这些事例表明,走以煤为主的原料路线完全可-做到与国际上的石油路线相竞争,并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CIN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正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反应生产甲醇技术,并已经有所突破。其中,我国已经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非金属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日本三井化学公司正在大阪建设100吨/年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示范装置。这项技术一旦实现工业化应用,并与二氧化碳-集与储存技术结合起来,将彻底改变人类能源消费结构模式和地球变暖趋势。届时,化工企业可以通过收集、捕获燃煤锅炉排放的及地下深埋的二氧化碳,与分解海水获得的氢气发生反应生产基本化工产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低碳化、低能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