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节能网_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主办欢迎您
手机端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能源外交:中国走出去,谁在不高兴
0
发布时间:2010-03-05 浏览数:4718 新闻来源:中国化工报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能源外交特别是石油外交取得最多成绩的一年。

 

去年年初,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带队之下,中国在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的承诺。随后,中国又很快在此前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谈判上取得突破。而中俄“石油换贷款”协议墨迹未干,在南美洲,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之间的石油大单也相继签订。

 

据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00多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综合算下来,每年帮助中国获得了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

 

若与去年中国2亿吨的进口原油总量相比,相当于中国全部进口量的37%是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方式获得。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多为长期协议,这种协议实际上是锁定了我国将近四成的进口原油的稳定保障问题。

 

今年1月27日,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21名委员几乎囊括了各部部长。能源委的成立,被解读为中国正在从更高的全球视野来考量能源的战略地位,保证国家能源安全E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能源委的成立,将更有助于我国能源外交策略的展开。

 

而就在中国稳步推行能源外交策略的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开始小动作了。

 

在中东:美国借沙特要挟鞴

 

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石油的最主要输出地,目前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2009年,从沙特进口石油数量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52%。同时,我国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地区从中东进口原油最多的国家。

 

去年,我国在中东地区油气开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6月底,中石油与英国石油公司联合投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成功,这成为伊拉克第一轮招标的唯一中标项目。2009年12月11日,在伊拉克举行的第I轮招标中,中石油联合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道达尔公司赢得了哈发亚油田技术服务合同,该油田预计储量41亿桶(约合5.6亿吨)。

 

在与伊拉克接壤的伊朗,中石油也获得了两个世界级大油气项目的开发权。2009年7月,中石油从道达尔手中接管了伊朗最大气田南帕斯气田的股权,成为第11期项目的开发者。2009年9月,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以17.6亿X元购得伊朗最大油田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权。该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原油储量约420亿桶(约合57.5亿吨)。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有所动作。2月22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比他先到一步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此前曾在利雅得公开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对华施压。

 

在美国能源部宣布朱棣文的访问计划时,英国路透社就刊文称,“沙特将迎接这位美国能源沙皇,但同时也向中国示爱”。文章说,在利雅得与华盛顿的盟友关系中,石油一直是维系双方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基石。但如今沙特和他最大消费者美国之间关于石油的“那些事”正在发生改变。2009年,沙特对美国原油出口量已降到了过去22年来的新低,整个西方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需求都在下降。与之相反,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的石油需求却在猛亍

 

上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问题督促中国。沙特外交爻挤讶尔回应说,中国是个世界大国,会履行责任,无需沙特建议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这句话解读说,费萨尔的话其实可以两面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对美国的拒绝,也可以认为是在含沙射影警告中国———如果中国不支持制裁伊朗,将面临惹怒其最大石油供应国的危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李伟建表示,朱棣文此行时机敏感。虽然美国公开说是去谈能源合作,但希拉里的表态说明美国已把沙特当作拉拢中国制裁伊朗的新工具,很难说朱棣文是否会再次就此敲打沙特。

 

在非洲:西方国家乱扣新殖民主义帽子

 

除了中东,非洲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也越来越多。自2002年开始,中国从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就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且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地区。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1580万吨,比2001年增长16.6%;2003年进口原油2218万吨,同比增长40.4%。此后一直到2009年,非洲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始终处于旺盛状态,其中安哥拉至今还是中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

 

非洲也是中国油气开发企业积极争取的石油来源地区之一。中石油是进入非洲的第一家中国公司,而其他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油也已进入。其中,这些公司的非洲石油产量占到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量的30%。2009年6月,在收购阿达克斯石油公司后,中石化在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加蓬取得了第一个立足点(长期以来被欧美石油公司所控到)。中国海油则于2009年9月表示愿意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加强在油气生产作业和产能上的合作,还决定延长该公司向加纳国家石油公司提供的财政和技术援助。2009年7月,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与中方两家石油公司签约,将其在安哥拉32区块石油专营权的20%股份出让给中国海油和中石化。

 

随着中非能源合作的升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的负面报道也甚嚣尘上。其中以“中国实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最为突出。一些国际媒体大量报道了近年来中非关系的迅猛发展。它们使用了过去两个世纪的殖民和冷战时期所熟悉的一种论调:残暴腐败的统治者使非洲陷入贫困和无知,西方正试图将他们绳之以法,给这块大陆注入秩序,但有些势力(这一次是爱管闲事的中国)却从中作梗。

 

在去年11月中非论坛召开之前,西方国家媒体指责中国援助非洲其实意在掠夺非洲的资源和市场,是“新殖民主义”。路透社题为《中非密切合作关系全面开花》的文章酸溜溜地写道:“中国和非洲国家几乎每个月都会签署一些能源或矿业协议,这让西方国家感到惊讶。”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中国动用巨额外汇储备援助非洲国家,从而从它们那里得到自然资源。法新社的文章标题干脆就叫《中国不断“垂涎”非洲石油》。

 

针对中非关系的升温,最近某些国际媒体又按照殖民主义和冷战逻辑,妖魔化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这些媒体认为,中国的“入侵”使得西方治理及规范非洲大陆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给本已为贫困、无知和暴力所累的非洲雪上加霜。这些媒体还表示,中国人在非洲只是为了谋求自然资源,以满足中国工业和大量人口的需求。为了开发这块大陆,他们向无赖政权提供贷款和援助匏们向非洲市场倾销廉价劣质产品,毁掉当地工业,加剧了非洲人的困境。中国投资者付给非洲人的工资非常微薄,与更守道德的西方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中国只能成为非洲发展的障碍。

 

在亚洲:欧洲媒体支招破坏中缅管道

 

亚洲尤其是中亚是未来对中国石油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缅甸等国与中国能源合作进程的加快,推动了中亚油气资源向中国输出的步伐。

 

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穆哈梅多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出席通气仪式。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这一管道进入中国后,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运至上海、广州以及其他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也是在去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约11%的全球存托凭证,交易金额约9.39亿美元;民营企业新疆广汇集团以4052万美元收购了哈萨克T坦TBM公司49%的股权,计划与后者共同开发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地区8300平方千米的油气区块;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也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将向哈萨克斯坦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

 

作为中国与缅甸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重要成果,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也进展顺利。去年12月20日,中石 代表和缅甸能源部代表就该管道的权利与义务签订相关协议。

 

所有这些都令一些国 嗓子痒痒。

 

“中国建设缅甸输油管道是危险的一步。”2月3日,英国路透社这样报 正在建设的油气管道。报道不但渲染中国此项工程可能面临的危险以及缅甸人民可能得不到利益的结果,还赤裸裸地为印度“支招”———破坏输油管道以打击中国。

 

路透社称,中国把部分能源安全放在受到国际制裁和内部斗争困扰的国家手中可能是一次危险的赌博。尽管中缅两国政府保持一致,但这种关系与其说是意见一致,还不如说是一种务实的伙伴关系。中国的目光牢牢盯着缅甸的自然资源和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报道援引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缅甸问题专家扎尼的话说:“如果北京认为缅甸的输油管道是相对安全的话,那么他们应该重新考虑考虑了。当前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的这个政权有一天也会朝中国射击。”路透社的报道不仅咳久宓槭溆凸艿赖奈O眨还借此赤裸裸地挑拨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报道称,如果印度在任何时候觉得他们把缅甸输给了中国,很容易就有一个应对方案:悄悄地资助那些怀有不满情绪的部队或者持不同政见的团体,他们可能会变得极端激进,将袭击目标对准中国的资产。

 

去年11月7日,第三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在埃及召开。图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温s理表示,中方将继续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加强资源合作开发。

 

背景链接:中国石油外交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S世纪70~80年代,在大庆等油田产量上升之后,中国开始丢掉“贫油”的帽子,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外出口石油。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开始持续增长。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石油需求迅猛增长,大大超过了国内的供应能力,中国进入了必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开始主动“走出去”。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特别是2004~2005年,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初步形成规模,但中国的石油外交活动也自此开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压力。

 

第四个阶段。自2007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与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西方国家在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关系重整,以及中国、印度等国家新兴力量开始更多影响石油外交,中国的石油外交进入全球化。


 

微信公众号
手机移动端
证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