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晓哲
由“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的“节能减排”,可以理解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绽用方式根本转变,其承担的增强发展后劲和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
一肩挑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节n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实现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须将共识转化为制度。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从考核、奖惩到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费改革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再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这些被列入十八大报告的具体内容,凝聚起改革的共识。
具体而言,即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矿产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长远来看,推动一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已箭在弦上。将能源消费总量纳入宏观调控范畴,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一肩惠民生
日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布《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对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排名 北京等城市排名堪忧。
“如果连吃饭、喝水、呼吸都成问题的话,政府是以GDP作为第一目标,还是健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76岁的人大代表钟南山再次发问。
生存,再发展,这个逻辑顺序无法倒置。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更广阔语境下的科学发展,绝非狭义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民生优先,应当是发展的前提。
钟南山院士的发问并不是选择题。必须看到,一方面,GDP导向、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严重影响空气、水源、食品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公众健康;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以人为本,本固邦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已经作为一个骋理念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和提供者。
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是途径,而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民生建设的题中之义,也与经济发展“殊途同归”——都是在为“人”的发展服务。因此,节能减排肩挑民生重担,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撬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杠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顾近年的用电量数据,去年四季度工业能耗普遍显著降低。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年终“突击”— —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对部分高耗能产业进行控制。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我们看到,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部分地区和有关部门在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抓好重点工程和领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切实努力。
通过立法推动建筑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青岛市走在了前面。作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唯一的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青岛市制定了建筑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为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该市公布了《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另一个示范基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则正在努力成为在民族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刑岣咦试蠢用水平的示范典型。为此,宁夏出台了《关于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支持基地建设的多项措施。
节能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从哪里校刻剿鹘谀苋谧示验,创新节能融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银监会统计部与13家银行代表围坐一席,就银行业节能贷款业务专门展开探讨。
节能减排重担在肩,非朝夕可成。节能减排目标、乃至生态文明的实现,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仍然要政府、企业、公众齐努力。
正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跃思所言:政府孛乓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鼓励科学先行,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依法治污;企业要勇于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做好污染治理;社会公众要从点滴做起,小到就餐出行,大到择业置产,都要考虑减少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