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每年消耗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其中五大重点行业合成氨、甲醇、纯碱、电石、氯碱的能源消耗,分别占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约25%、12%、2%、9%、9%。在上述重点化工产品中,一般产品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20%~30%,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成本甚至达到产品成本的70%~80%,汞排放量接近全国6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明显高于化工行业平均水平。因此,这五大重点化工行业成为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关注的领域。为认清形势、摸清节能减排的家底,了解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于近期编制完成了《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初稿)》,从五大行业产品的原料结构、装置技术结构及企业结构角度,分析高能耗的成因、形成的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二五”末五大重点行业综合能耗的平均值及先进值、节能潜力以及相关的政拇胧┙ㄒ椤
合成氨:有多少潜力可以变为现实
“从2012年至2015年底合成氨行业可节约能耗416万吨标煤和CO2减排量1670万吨。2015年,合成氨行业加权平均综合能耗应降至1515千克标煤/吨。”这一数据出自最近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完成的《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初稿)》。规划院提出这一目标依据的是什么?作为化工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之首的合成氨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行业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对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原料技术决定能耗
合成氨工业是关系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其能源消耗量约占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5%,为化工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之首。预计2012~2015年国内新增合成氨产能约为1000万吨,同时考/600万吨落后或无效产能的退出,“十二五”末合成氨总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年,与表观消费量增长速度相比,产能增长过快,过剩形势更加严峻。
国内合成氨行业能耗与原料结构、技术结构及企业结构密切相关。据规划院负责此项研究编制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温倩介绍,受能源结构的影响,我国氮肥生产原料是以煤为主、以天然气为辅。目前全国氮肥行业用煤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6%左右。2011年,国内合成氨生产原料中,煤炭约占76%,天然气约占21%,油约占2%,焦炉气约占1%。以煤乖料中,无烟煤约占64%,非无烟煤(烟煤、褐煤等)约占12%。
从与之相对应的技术结构看,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多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引进的先进成套技术,代表了同时期的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合成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吸收改进,合成氨生产能耗不断降低。2011年我国天然气合成氨的综合能耗平均值为1205千克标煤/吨(电力折标系数取330克标煤/千瓦时,下同)。其中天然气合成氨35%产能的综合能耗都处于先进水平(1020~1160千克标煤/吨),基本上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详细】
甲醇:技术升级该从何处破题
众所周知,甲醇行业是传统的耗能、耗水行业。近日,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完成的《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下称报告)指出,无烟煤制甲醇产品单位能耗高达1830千克标煤/吨(2011年平均能耗水平,估算值,下同);烟煤、褐煤制甲醇产品单位消耗为1958千克标煤/吨;焦炉气制甲醇产品单位能耗为1733千克标煤/吨;天然气制甲醇转化单位产品能耗为1293千克标煤/吨。
报告中另外一组数据氖则显示,2015年,国内甲醇年产能将维持在5500万吨左右,需求量将达到4355万吨左右。因此,随着产能、产量的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甲醇行业的节能减排必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当前我国甲醇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专家们挠心男┖玫慕ㄒ椋
原料不同,路径有别——
能耗差异大
不同原料路线生产的甲醇产品在能源消耗水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生产甲醇的原料一直以煤炭为主、天然气为辅,但近年来焦炉气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广泛重视,焦炉气甲醇产能迅速增长。2011年,我国甲醇原料结构中,煤、焦炭占66%,天然气占19%,焦炉气占15%。
根据报告中关于2011年国内甲醇行业综合能耗水平分布情况分析,甲醇生产原料路线选择与能耗消耗水平有很大关系。我国采用天然气原料制甲醇的能耗最低,但因国内天然气甲醇装置受技术水平和装置规模的限制,能耗水平在1200~1365千克标煤/吨的产能占天然气O甲醇产能的62%;而仅30%的产能能耗水平在1020~1200千克标煤/吨……【详细】
纯碱:实现节能目标依据何在
“十一五”以来,我国纯碱行业增势强劲。但作为高耗能行业,纯碱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到了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为协助纯碱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在《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初稿)中提出,如果我国现有纯碱产能全部参照国内或国际最先进水平,预计“十二五”末期,氨碱法纯碱单位产品的平均能耗约为366千克标煤/吨,联碱纯碱单位产品的平均能耗约为270千克标煤/吨;氨碱法综合能耗先进值为小于等于350千克标煤/吨,联惴ㄎ小于等于255千克标煤/吨;全行业最大节能减排潜力为节约90万吨标煤、减排234万吨二氧化碳;氨碱法纯碱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不超过10立方米,联碱纯碱单位产品的废水不超过3立方米。那么,规划院制定这些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些目标又该如何实现?记者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悴煞谩
依据一:
工艺水平明显提升
据负责编制《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初稿)中纯碱部分的规划院化肥处工程师尚建壮介绍,此次编制的规划,首先依据的是国内纯碱企业的原料、技术及企业结构特点。
尚建壮告诉记者,我国氨碱法主要原料是原盐、石灰石和焦炭(或白煤);联碱法主要原料是盐、液氨和二氧化碳,通常联碱企业有合成氨装置,合成氨脱除的二氧化碳供纯碱生产。从目前国内两种工艺路线企业的消耗水平看,氨碱法和联碱法的氨耗平均水平分别为4.0千克和352千克,氨耗先进水平分别为3.2千克和340千克。
从技术结构上看,进入2009年,国内纯碱生产工艺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联碱装置具有盐利用率高、污染少、能耗低等优点,但需配套建设合成氨系统,一次性投资较大,联产氯化铵又易受农业生产和复合肥行业发展的制约;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老N扩能改造和搬迁,新建装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氨碱装置建设规模大、产品质量高,但需要丰富的原盐、石灰石、焦炭、水等资源供应,且要排放大量废渣、废液,因此扩能和新建装置主要集中在西北等相关资源丰富且具有荒滩或有排污条件的地方。天然碱装置则集中在河南等地的天然N资源区,具有高质量、低成本优势,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近年来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受资源限制,进一步大规模扩产的可能性不大……【详细】
m石:普及先进炉型还需做些什么
电石炉是电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炉型设备的选择对电石生产的稳定性、能耗、物耗、工程投资和环境污染等影响极大。近日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完成的《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报告指出,采用密闭式电石炉装置的吨产品能耗为1635.5千克标准煤/吨,CO2排放量约为4553.3千克/吨;采用内燃式电石炉装置的吨产品能耗则高达1887.1千克标准煤/吨,CO2排放量约为5254.9千克/吨。
除此以外,影响电石行业节能减排的因素还有哪些?当前我国电石行业整体的能耗水平如何?在如今各行业都在抓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产量不断增长、高耗能的电石行业又该怎样发展?记者采访了负责编制报告的相关研究人员。
政策引导
产品单耗已逐年下降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高位震荡,石油深加工产品成本持续上涨,促使电石路线产品的竞争力有所e高,市场对电石的需求量也因此增加。据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电石生产能力近1819万吨、产量约1177万吨、消费量在1168万吨左右;而到2011年,这3项数据分别增至2600万吨、1737.7万吨和1719万吨,电石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在这5年的年均增长率均在8%左右。
但记者发现,这5年间增长的不仅是电石产量,还有电石行业的总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电石生产总能耗由2006年的2277.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963.6万吨标准煤;电耗由2006年的431.4亿千瓦时增加到2011年的575.2亿千瓦时;CO2(不含焦炭原料生产的碳排放)排放量则由2006年的6439万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8426万吨,年均增长5.5%……【详细】
氯碱:把脉行业发展有何“祛毒”良方
氯碱行业因其能源消耗占到了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而被列入业内五大高耗能产业。日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在其编制的《重点化工行业节能减排规划研究》(初稿)中,根据氯碱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列出了到“十二五”末该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并分别提出了行业综合能耗的平均值和先进值。
那么,氯碱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行业应该通过哪些措施达到既定目标?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又给出了哪些建议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烧碱:抑产技改节能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氯碱行业通过结构调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了行业节能减排水平的不断提高。膜法盐水精制、膜法除硝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尝试,使得烧碱行业的能耗、废水和废渣排放量大幅降低。2011年,我国烧碱单位产品平均综合能耗936千克标煤/吨,较2006年全行业平均能耗下降约17.1%,全国烧碱生产节能共计473万吨标煤。
虽然如此,但是行业发展中制约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问题依然存在……【详细】
环保新政引领化企走新路
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P指导意见》,明确了强制投保企业范围,要求高污染企业必须参与环境污染责任险。3月19日,保监会就此召开发布会,强调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不是帮污染企业花钱消灾。
根据指导意见,强制投保企业P范围一是涉重金属企业,包括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制品企业等;二是按地方有关规定已被纳入投保范围的企业;三是其他高环境风险企业,国家鼓励石化行业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等化工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此次推出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工作P同于以往的是,企业不再是“自愿”而是必须“强制”参加。对此,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一旦发生对环境的伤害,可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时的保障,有利于迅速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
今年以来,在北方多地出现的罕见灰霾天气、多地曝出污染企业偷排污水等事件因素的“推动”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政府部门抓环保工作的力度在强化:车用油品质量升级、燃煤总量控制的呼声日涨,一些地区已经先行先试;环保部祭出大气污染>特别排放限值“杀手锏”,剑指石化、化工等六大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此次出台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要求高污染企业必须强制参加保险,并将其与企业后续的项目环评、项目审批、金融贷款等挂钩,同样堪称力度空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