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各项指标尤其是节能减排这个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备受各界关注,节能减排面临攻坚之战,任务艰巨。同时,节能减排也是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争夺技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领/,是方兴未艾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孕育着新的增长点,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抓好节能减排需采取综合措施,从调结构、抓改革、重科技、强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见效较快、机制成熟、点多面广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机制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现有节能减排技术潜力,也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加快进入节能减排领域。
作为新兴产业,节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逃离成长中的“烦恼”,如何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对未来我国节能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够对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有所裨益。
节能服务业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生产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效率高、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我国,促进节T服务业健康发展,不仅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应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市场潜力巨大
节能服务业在发达国家有20多年的历史,美国、瑞典、英国等超过30年,在我国仅有10多年。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约有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2008年规模以上节能服务产业完成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形成的年节能能力12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3300万吨。应该说发展很快,但节能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刚刚启动阶段,潜力很大。根据《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2009年仅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就形成了7500万吨的节能能力。按每形成1吨标准煤节能能力需投资2000元计算,市场潜在投资需1500亿元,如果其中有一半由节能专业服务产业来提供,市场规模就达750亿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估计,到2011年,我国节能产业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投资需求超过5000亿元,环保产业投资需求超过6000亿元,节能服务业的空间十分广阔。
5大问题“拖后腿”
节能服务业是一种新型业态,正处于市场培育之中,各方面对此了解不多,配套政策也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耗能用户的认可程度还不高。在资源价格改革尚未到位、统计监测考核尚未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况下,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的倾向还比较严重,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比较淡漠,加上前期节能减排投入远大于预期收益,企业效益好时不在乎多耗能、效益差时没能力投入节能减排。同时,由于对节能服务缺乏了解,一些企业对节能效果没把握,担-节能改造期间影响正常生产,有一定的消极和抵触情绪。据有关节能服务企业反映,洽谈项目有10%的成功率就不错了,履约成本更高,往往项目完成后面临回款困难。
第二,节能服务企业融资困难。目前运作的节能服务模式,多数是节能服务公司垫付资本,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所需资金会不断累积,如果没有外部资金支持,这些公司就会难以为<。同时,在现有运作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不能形成自己的自有资产,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被银行拒绝,加上对节能减排预期收益存在争议,银行倾向于认定其风险过大,也影响了融资。
第三,预算及会计制度尚有一定制约。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下,公共机构节能服务费用支出没有单独科目,比如通过节能改造,原来1000万元的能源费用降低到600万元,节能:务公司的利润就来源于这节省的400万元,但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节省出来的经费不能用于支付节能服务公司。
第四,财税支持力度不大。按照有关规定,企业节约1万吨标准煤,政府给予200万~250万元奖励,但实际上,节约1万吨标准煤,平均投资需要2000万元,相对而言财政支持力度有限,也解决不了投资来源问题。同时,我国虽然有节能专项基金,但主要是由大型能源企业申报,节能服务公司难以获得支持。世界银行提供的节能担保基金数量不多,对节能市场来说杯水车薪。一些地方虽然对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补贴扶持,但由于是财政拨款,补贴主要是给用能企业而不是节能服务公司,并没有对节能服务公司形成直接激励。
目前的税收实务中,节能服务公司最终应纳税种和税率,取决于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尽管同属节能服务公司,由于所核定的缴纳税种不同,税负轻重便会有较大差别。也有一些企业反映,税务部门往往按照税赋从重的原则收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第五,节能服务企业存在不少不规范的地方。不少企业起家于技术和设备维护服务,实际上只是节能减排设备或技术供应商,主要是推销技术和设备,没有能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调查情况表明,节能服务公司的整体实力相对偏弱,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公司在70%左右,约80%的公司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下。有些企业提供的设备使用年限不符合要求,难以保证节能量,在合同期间(一般是3~5年)节能效果较好,合同期满后节能效果大幅下降,随着折旧、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大,使客户难以袷艹て谖榷ǖ慕谀苄Ч。
政府支持不可缺“鞭打快牛”不可取
从国外节能服务业几十年的进程看,早期发展都比较缓慢,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开拓和培育,随着各方认可程度的提高和措施的完善,往往会加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我国节能服务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应抓住时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应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政策支持与国际贸易规则、适当倾斜与照顾公平、自愿接受和强制改造等椒矫娴墓叵怠
从国外实践看,节能减排服务产业在发展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政街С郑而且,由于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节能服务提供的“产品”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府也应该承担必要的扶持义务。同时,节能减排服务毕竟是一个产业,必须也应该能够自我发展,应该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考验。否则,矫獬鱿帧罢府热、企业冷”、“民企热、国企冷”、“宣传热、民众冷”的局面。加上现在相关公司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如果不加选择地支持,可能效果不会好。初步考虑,应该以节能减排服务公司的可考核、可核实的业务量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该主要着眼于消除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同时要符合世贸规则的要求,避免制定属于禁止性补贴和可控告补贴的财税政策措施。
节能服务业是追逐利益的,必然会将精诤妥式鸺中在那些节能减排潜力大、从而收益也大的行业和企业,这是十分正常的,也有利于较快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水平。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补贴等方面设计不当,就可能出现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现象。比如像宝钢这样的企业,不仅设备先进,而且从生产流程的设计上就已经考虑谟嗳扔嘌估用,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空间不大,节能效益也不大。如果根据节能量进行补贴,对其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政策设计时,对节能减排较好企业有必要奖励,保护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对于部分企业内设的节能减排改造业务,也可考虑适当支持。
企业从本身经营实际出发,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节能服务,这是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在现行价格、征信、社会责任、环境补偿等方面机制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也应该对那些能耗过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污染过重的企业实行强制性节能减排改造,这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
几点政策建议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的价格机制对高能耗的约束不够,对低能耗的激励也不够。应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激励各方节能、约-各方耗能。节能服务业也能因此获得更多的认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建立健全-保机制。无论是帮助节能服务业获得融资、取得客户信任,还是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将一部分政府资金,比如安排用于节能减排的投资,用于成立担保基金都十分必要。从国内一些机构的运作看,担保金的杠杆效应一般在1?30左右,高于财政补贴效率,而且可以滚动发展,反复担保-
改革现有财税、金融、会计制度。主要目的是降低节能服务业的税赋负担、方便取-收益、得到必要的金融支持等。比如在现行营业税税目中设立专门子项目,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提供的应税劳务一律给予3%的营业税优惠,允许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研发支出进行全额税收抵扣。又如允许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的节能项目享受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等。再如,-消除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无法在财务上支付节能费用的问题,可在会计制度上进行适当调整。比如,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一项法案规定: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所应得到的资金可直接从政府机构原来应向能源供应部门(如电力公司)交付的账单中取得,这样,节能服-公司的资金回收就有了保证。类似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重点抓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服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既是耗能大户,也是进行节能改造最具潜力的领域,节能服务在这三大领域大有可为,是提高能源效率最经济、最-捷、最见效的方式。要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企业细化分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参与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参与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发展和改造,参与绿色建筑项目。
在机关团体学校率先推行节能服务。率先在机关、团体、学校通-市场购买节能服务,在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等方面开展节能改造,可以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示范效应,一些财务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好处理。在政府采购中,也可对提供节能服务的设备供应商适当倾斜。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1985年以来,美国政府以25-美元支持政府机构节能项目,1992年通过议案,要求政府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加拿大联邦政府也实施“联邦政府建筑物节能促进计划”,目的同样是为了促进政府机关大楼带头接受节能服务。
名词解释
节能服务业主要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用能情况调查与诊断、节能技术咨询与方案设计、节能工程实施与管理、用能设备运行维护与人员培训等全过程服务,在为客户创造节能效益的同时获取收入。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节能服务,已摸索出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一是项目销售模式。在保证节能效果的情况下,项目建成后整体销售给客户,每期销售收入从当期节能效益中提取。二是设施服务模式。节能项目建成达到预定节能效果后,将项目设施移交客户使用,客户支付设施使用费(来自节能收益)。三是BOT模式。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节能项目的建设、运行,一定期限后,无偿移交客户。收入按照约定的节能效益比例分享。四是能源费用托管模式。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设备改造,并管理其用能设备,在项目合同期内,按约定的能源费用和管理费用承包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维护。合同结束后设备移交企业,以后收益也归企业。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客户不承担相关项目建设的资搿⒓际酢⒃擞等方面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来自于节能收益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多赢:客户得效益,产业得发展,社会环境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