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有装置实施节能改造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中小化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工艺条件限制,目前正面临资金短缺、原料无烟块煤货紧价扬、产品供大于求等诸多困扰,急需通过节能改造降本增效,摆脱困境。企业的这种想法是好的,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做法值得商榷。
一是不顾当地资源特点就对造气炉“动手术”。中小化肥企业普遍采用间歇式固定床造气炉,这种气化技术主要适用于无烟块煤。由于全国无烟块煤资源集中、产量有限,供不应求致使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一些企业就片面地以为,只要改变了原料路线,就可以降低成本。于是不少企业不顾自身实力和当地煤炭资源特点,就投入巨资实施气化炉改造。虽然目前可使用烟煤的新型煤气化技术不少,但没有一种技术可以“通吃”各类煤种,以致企业花巨资改造的气化炉,常因无法“消化”当地煤种面临必须外地调运原煤的窘境。有的甚至改造后装置无法正常运行,使企业雪上加霜,破产倒闭。
二是上节能技改项目没有精打细算。企业上马节能技改项目都需投入资金,而中小化肥企业普遍没有多少资本积累,甚至大多数企业都是寅吃卯粮,流动资金经常捉襟见肘,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从银行贷款。且不说银行是否愿意给中小化肥企业贷款,即便是贷到了款,高额本息增加的财务费用也足以压垮积弱积贫的中小化肥企业。如果企业不精打细算就铺摊子、搞技改,不仅得不偿失,甚至可能导致加速衰败。因此,企业要在技改项目上马前算好经济账,选择:些适合自身特点,在现有基础上投入较少、又有较好收益的技改路线。
三是重节能改造轻产品结构调整。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节能技改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与优惠政策,激:了企业的积极性,也使得一些企业只顾节能技改而忽视了产品结构调整,导致一些企业越改越穷。
仍以中小化肥企业为例,由于产品大多为液氨、碳酸氢铵等,附加值低,且已经不适宜农民新的用肥理念与习惯。在种情况下,企业即便通过节能技改大幅降低了能耗,依然难以获得好的收益。
因此,企业在实施节能改造时,一定要统筹兼顾、精打细算、因地制宜。既要考虑节能技改可能带来的收益,又要计算由此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资金风险。同时,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减少因银行贷款推高的财务成本,权衡好利弊,量力而行,争取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否则,盲目地改造只会越改境况越差。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 杨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