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关于碳捕集、利用及地质封存(CCUS)监管的技术和实施指南——《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与实施》, 9月21日下午发布。
该指南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清华大学合作编写。据指南主要撰写专家、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李政介绍,指南对中国发展CCUS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图表
李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各种减少二氧化碳的可选方法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简称CCS)被人们寄予了Z大的期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化石能源利用是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CCS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净排放。
据了解,指南编写过程中邀请了美国和中国CCUS相关研究和工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保证研究成果充分反映CCUS最新发展成就。
碳捕集、利用及地质封存
指南建议,我国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宜从集中使用煤炭的工业部门入手,主要包括电力行业、煤化工行业、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单一部门,如果我国未来需要通过大规模实施CCS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大幅减排,则燃煤电厂需选择合适的捕集技术进行捕集。
“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很高,而且还在迅速升高。”李政说,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强化<油将给中国带来三方面好处:实现有效的减碳、帮助发展CCUS相关技术、提高中国的国家石油安全。
不过,李政承认,实施二氧化碳捕集所导致的能量损失与中国政府所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基本国策有矛盾。测试表明,采用CCUS会增加煤耗30-40%,增加水耗100-120%。收集一吨二氧化碳的费用高达40-80美元,其中80%的资金要用在碳捕集上。
此外,在运输和封存过程中,同样存在危险。据指南编写组有关专家介绍,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旦泄露,会导=土壤和地下水酸化不,导致植物和动物窒息甚至死亡,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5%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李政告诉记者,中国的很多年代较早的油气井的施工质量相对较低,而且相关地质数据记录与发达国家相比要差一些,因此如果被用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话,这些井发生泄漏的风险较高。
尽管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CCS技术的开发和实践起步较晚,但通过一些企业的努力,我国在CCS涉及多个技术方面、尤其是工程示范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
据李政介绍,华能集团已建成了年捕集3000吨二氧化碳的设施;中石油吉林油田已经开展的二氧化碳的强化开采,向地下注入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试验表明对于石油开采是有效的;神华集团开展了在盐水层的二氧化碳封存,已注入6000吨二氧化碳;中电投实施了1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
记者了解到,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的融资与常规项目不同,不仅要保证项目运行期的资金来源,还要保证项目完成后长期监测和事故处理的资金。
“由于利益关系复杂,迄今全世界都没有给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融资的最佳解决方案,还需要未来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长期的探讨和协商。”李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