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建筑能耗的居高不下,是卡在节能型社会心头的一枚“利刺”。众所周知,供热节能在建筑用能系统中的贡献最大,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抑制高能耗的“救命稻草”。一时间,供热计量改革风风火火的“红”了一把。从国家到地方,再到日常生活,供热计量改革蔓延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特别是进入2011年,供热计量依旧热度不减,成为继医改,房改之外的第三大>生焦点。然而,关注总是与争议相伴而来。关于供热计量改革的各种讨论,仍在源源不断地继续着……
计量供热技术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发达国家的能源危机,以促进热用户的行为节能。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也逾十年。自1998年确定试点,开始推广;到今天,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走在践行或推进践行的路上。仅2011年开年,安徽、北京、吉林、山东、济南、山西、河南、河北就都下发了有关热计量改革的政策或措施。其红火程度,可见一斑。究其原因,还是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为供热改革“煽风点火”,催熟计量。
供热计量:建筑节能的必然归宿
采暖是供热的一个主要部分,占家用四大能源耗费的56.2%。采暖能耗是建筑能耗中最主要部分,也是浪费最严重和节约潜力最大的部分。我国建筑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约为28%左右,占整个碳排放的30%---40%,且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而采暖能耗占全国建筑F能耗的55%以上,住宅建筑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这样算来,我们在采暖中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相当惊人的!
国外的热计量经验表明,按照热量收费的制度是促使用户自觉节能的最有效手段,据统计,把采暖包费制,改为按实际使用热量向用户收费,可节能20%~30%。天津市是我国推行供热体制改革比较早的城市,自2000年以来,天津已安装近100万支温控阀,约有25万户居住建筑的热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节控制室内温度,实现了行为节能,达到了节约能源和减少热费出的目的。普遍节能在10%~15%左右。有人甚至将热计量形象地称为“关闭采暖高能耗的阀门”。可以说,实行供热计量改革是我们采暖节能,乃至建筑节能的必然归宿。
供热计量:三重瓶颈拦路热改
把“热”作为商品,而不是不吃白不吃的“大锅饭”,这可以说是供热计量带给人们对能源消费方式的新思维。
“热”作为一种消费品,按需购买,按需度量。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阀/的关停和流量大小,从而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而对供热企业而言,可实现远程操作,减少锅炉数量的同时,其现代化程度也将得到提升;再上升到国家,则是为节能减排再添上一把旺柴。可谓是一举多得,利国惠民。然而,供热计量的表现似乎始终是“一头热”。一面是政府不断加大推/试行力度,另外一面市场,或者说百姓的反应,却总是不温不火。而夹在其中的供热企业,则是踌躇满志,却举步维艰。各方的态度博弈,把供热改革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供热计量改革何以“广撒网”,而收效却甚微?
首先,资金缺失导致的热网改造缓慢。
供热计量是一项十分浩大而繁杂的工程,不仅仅是对供热收费方式的改革,更多的涉及到热网改造,热力站建设,热源厂及用户终端计量设备的更新,老旧建筑的热力系统改造等众多工程。如此的的配套工程不逐步完善,那么供热计量就如同“空中花园”,是难以稳步推广的。目前摆在供热企业面前的难题,就是资金的缺乏,这大大延缓了我们热网的建设和更新速度。
其次,政策标准的滞后拖了改革的后腿。
供热计量的测算标准和收费标准,是供热实践至关重要的两大内容,同时也在改革中备受诟病。供热计量的实行,已经历经了14个年头,然而居然还没有一套全国通行,或者说是盖棺定论的测算标准,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热量表法、热分配表法、时间面积通断法、流量温度法……据统计,┣鞍床煌方法生产热计量设备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基本上是“千军万马搞计量”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要想让供热计量为百姓接受,在社会上形成认知共识,是相当困难的。
再次,收费标准各异是供热计量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瓶颈。
据有关统计显示,北方采暖地区125个地级以上采暖城市出台供热计量价格的只有48个,仅占38%。收费制度的不明朗,收费标准问题上的含混不清,严重挫伤了百姓参与供热计量的积极性。只有把收费标准理清,并透I化,让百姓真正尝到供热改革带来的实惠,才是为改革注入的最有效的“强心针”。
总而言之,供热计量改革,是我们在建设节能型社会道路上一次极富意义的探索,虽然目前改革进展艰难,阻力重重。但是,前景始终是光明的。供热计量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给改革以时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发展,能够惠及人民的,我们都要坚持。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路才越走越宽。在供热计量改革践行的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