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节能网_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主办欢迎您
手机端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资讯
“十一五”氯碱产业升级 离子膜碱比例达76%
0
发布时间:2011-01-14 浏览数:4467 新闻来源:慧聪网

 

氯碱是以盐和电为原材料生产烧碱、氯气的基础原料工业。氯碱产品品种多、关联度大,其下游产品达上千个品种。“十一五”时期,我国氯碱行业发展迅速,烧碱和PVC产量都已居世界首位,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能产量大幅增长,企业规模明显扩大“十一五”时期,氯碱工业发展速度快,产量增幅大。2006年中国烧碱产量达到151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2007年中国聚氯乙烯产量达972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氯碱大国。2010年我国烧碱产能2884万吨,Z量2106万吨;PVC产能1923万吨,产量1128万吨。

   

经过产业政策调控Z市场引导,原料路线、工艺技术改造和企业整合,使我国烧碱生产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提高,2005年平均规模为6.3万吨,前十家企业平均产能30万吨,2009年全行业平均产能超过9.6万吨,前十家企业平均产能达到44万吨,40万吨以上烧碱企业增至13家,40万吨以上PVC企业增至12家。在向集团化的同时,园区化发展也取得进展,诞生了上海化工区氯的多次循环利用模式和新疆天业上下游综合利用模式。

   

产业结构得到升级,西部崛起比重增加烧碱方面,工艺先进、清洁、能耗低的离子膜法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离子膜烧碱迅速增加。2005年离子膜法烧碱的比例仅为26%,2010年增加到76%。PVC方面,乙炔法PVC成为主导,乙炔法PVC的比重从2005年的57%增加至2010年的80%。

   

“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地区氯碱工业迅速崛起,氯碱工业生产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西部氯碱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的资源导向特征。2005年中西部地区PVC产能仅288万吨,占全国的31%;2010年中西部PVC产能预计819万吨,占全国的比重提升到43%。

   

技术进步实现突破,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一批先进生产工艺得到开发和利用。一次盐水精制技术相继开发D陶瓷膜过滤器和CN过滤器,效果良好,保证了离子膜法烧碱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寿光新龙电化集团实验成功的干法乙炔发生工艺,产生的电石渣为含水量4%~10%干石灰粉,电石水解率大于99%,节水可达到90%左右,克服了以往湿法制乙炔耗水量较大,并产生大量电石渣的缺陷。石家庄市科创助剂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粉状复合氯化低汞触媒,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它可使氯乙烯反应更加平稳易控,其反应活性、选择性和使用寿命均优于普通高汞触媒。

   

“十一五”时期,我国氯碱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氯碱的竞争力。

   

2008年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已经研制开发自然循环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并在河北冀衡化工有限公司运行,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聚合釜向大型化的发展,135立方米n型聚氯乙烯聚合釜投入运行,自动控制系统(DCS)也得到普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子膜国产化技术的突破,2010年山东东岳掌握了离子膜从原料树脂到离子膜交换膜工业品的全套配制技术。

   

市场实现全球化,国际话语权增强随着氯碱工业快速发展,我国烧碱和PVC在世界总产能的占比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烧碱和PVC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3%和25%。到2010年则提高到38%和40%,均增加15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大大增强。

   

“十一五”时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烧碱、PVC市场遍布全球。PVC由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出口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我国PVC年均纯进口36.3万吨。而“十一五”时期,年均纯出口40.3万吨。烧碱出口大增,“十五”时期,年均出口仅50.5万吨,而“十一五”时期,年均出口量提升至15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00万吨。

 

 

 

 

微信公众号
手机移动端
证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