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业既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威胁,又面对世界炼油产能过剩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炼油项目应做好布局工作,有导有疏。已经建成的炼油企业则应练好内功,提前做好应变准备。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炼油巨头集中投产,欧美成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中东等国际大型炼油投产,随时会冲击亚洲市场,而中国则是首当其冲。
在这样的背景下,炼油产能过剩存在较大的威胁。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对于我国的炼油企业来说,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提前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到企业自身内功的修炼,都要做好准备,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政策引导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因为市场成熟,炼油能力出现明显过剩。另外由于危机导致经济正处于低谷以及复苏阶段,产能过剩越发明显。
幸运的是,我国的炼油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不同于中东各国以及印度等的炼油工业除:足国内市场外,产品还要大量出口。
新建项目的合理规划无疑非常重要。在能源局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中,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加快镇海、茂名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四川、广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炼油项目;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具体到企业来说,石油巨头纷纷制定了未来的规划路线。
按照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制定的炼油规划发展计划,未来中国石化将改造和新建设项目共计13项。其中扩产项目7个,共计增产达到3000万吨。其中金陵石化由原来的1300万吨/年,增长到1800万吨;茂名石化由原来1350万吨/年,增长到2550万吨/年。另外,新建项目6个,新增炼油能力6800万吨/年。
中国石油制定的规划则是形成产业圈“四带一圈”的炼化业务布局。建成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炼油能力达到近3亿吨/年,其中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近1.5亿吨/年。
在传统的三大石油公司中,中海油实力最弱。按照中海油5划,2011年完成惠州炼油二期改造,年炼油能力扩展到2000万吨/年,并开展扩建到4000万吨/年的研究;大榭石化三期改造扩建,2013年炼油能力扩展到1000万吨/年,中捷石化重组扩能,2014年到达2000万吨/年。同时,中海油已经对山东地炼进行收编,其产能也有300万~500万吨/年。
另外,中化集团在获批福建泉州12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后,布局/浙江舟山的1200万吨/年炼油专案也计划在2011年动工建设,到2014年完工,主要加工从阿联酋、安哥拉、加拿大进口的高硫原油。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汤湘华认为,面对未来我国成品油市场资源充足、炼油产能过剩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层面通过总体把握宏观资源调控,制定各项政策,为国内成品油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炼化企业需要及时应对市场千变万化,做好产运销的衔接。目前国内各大石油公司都在着手进行“十二五”及中长期炼油规划,由于大型炼油项目涉及资源、市场、厂址、工艺方案等多方面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很难保障所有规划项目均能顺利建成投产,所以各公司规划中提到几个甚至十几枇队拖钅慷疾蛔阄奇。
“中国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调整结构,注重装置布局。避免炼油项目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从总体上来看,中东炼化装置建成投产,很多产品往外销,世界市场包括中国都会面临威胁,国内炼化企业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国内的企业也要注意避免产能过剩,当产能超过当地需求增长时,要规划往外分流油品。在危机的影响下,满足啬谛枨笫保企业也要调整好项目建设投资与投产的时机,把握投资节奏。”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一位专家建议道。
这位专家还建议,随着国内油品消费增长,炼油能力也会要求有一定增长。如果未来产能赶不上市场需求,政府还要加快布局新的炼油项目。但政府还应注重总量控制,做到布局合理。
业内认识分析:在炼油项目方面,沿海城市越来越获得政府的青睐。一方面,由于未来中国新增原油绝大多数要依靠进口原N,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成品油需求较大的区域。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专家孙宝文建议,未来新建的炼油项目要围绕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来建设。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应尽可能集中布局,综合利用资源。从国家、公司来讲,这都是趋势。集中布局,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情况,可以做到集中污染物处理,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炼油向基地化、集中化发展。”孙宝文认为。
炼化一体化
国内炼油单厂规模一般较小,中国炼油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N、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
从目前正在新建及开扩建的炼油项目看,建设规模均在千万吨级以上,完全符合振兴规划中的要求。汤湘华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摆脱进入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市场需求相对低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型炼油项目从规划到建成投产至少需要5年的周期,在市场低迷时开展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正是费用最省的时机。我认为在石化产业振兴规划里提出20个大型炼油基地是合理的。”
除了大型化外,炼化一体化也是增强炼油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产生的效益也非常可观。炼厂进料的25%被转为更高T值的石油化工产品,对联合化工厂的回报率即可提高2~5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石化炼化一体化优势已非常明显。领军的主要代表企业是茂名石化、青岛石化、镇海炼化等,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燕山石化等都实现了炼化一体化。福建炼化、天津石化的一体化等项目都不错。
中国石油炼化一体化进程也非常快。抚顺、兰州、独山子、四川等石化基地都是背靠着千万吨炼油项目,吉林和大庆地处东北,周边分布的也是中国石油T炼厂。
中海油则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炼化一体化一步到位。惠州大炼油与中海壳牌仅一墙之隔,炼化一体化成效显而易见。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国的炼油厂采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炼油与化工联合起来发展规模产业,可谓明智之举。
据悉,锦州石化炼油厂利用芳含大于40%的油浆,经沉降分离后直接作为天然橡胶和各种合成橡胶的软化剂;武汉石化厂将油浆经脱沥青、精制、脱色等制取了二元族烃型橡胶软化增塑剂;齐鲁石化公司和济南炼油厂等也采用催化裂化重芳烃(FCCHA)研2了橡胶软化剂。
催化裂化油浆中含有催化剂粉末,过滤后的澄清油在化学组成上与渣油相比有很大变化。催化油浆密度大,氢碳原子比低,芳烃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低,残炭值低。
油浆最大的特点是含有50%以上的稠环芳烃,且主要是四环及以上芳烃,其侧链少而短,氢碳原子比低,因此可以用油浆的这种特点来开发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些可以是精细化工产品。
在炼油过程中,虽然炼油副产品只占少数,但是这部分物质价值经过深度挖掘后,产生的效益不可忽视。包括石脑油X聚乙烯等等,充分利用好其价值,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除了主导产品成品油外,炼厂还生产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包括液化气、沥青、丙烯、聚丙烯等等,国家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不控制,企业如果卖得好,也可以为炼油的效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降低成本
炼油厂总成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油成本,二是加工成本(完全费用)。原油成本一般占到成本的90%以上。
影响原油价格的还有原油的品质:衡量轻重的API和含硫量。不同品质的原油价差很大,如低含硫轻油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要高于重的含硫高的迪拜原油价格每桶11美元。虽然加工含硫;高的重的原油的费用要高些,但是当两者的价差超过2美元/桶时,能加工含硫量高的重的原油炼油厂的效益将显著高于低含硫轻油。
因此,专家建议,做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跟踪分析,搞好原油采购,优化原油配置。在油价低迷时,通过加大采购量来降低原油成本(原油费用占企业成本的90%以上);努力增加具有价格优势的劣质原油的加工量。
目前,世界上低硫原油仅占17%,含硫原油占30.8%,高硫原油比例高达58%,这种 势还在不断扩大。世界原油平均APIO重度将从2000年的32.5减小到2010年32.4、2015年32.3,平均含硫量将从2000年1.14%增大到2010年1.19%、2015年1.25%。
充分利用含硫、重质原油及开发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是世界和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非常规资源是指油页岩、重质原油,焦油砂或天然沥青。我国非常规储备比例比常规储备多16倍。如果这些储备能得到很好开发,到2015年相当于每天生产180万桶原油,将给传统能源结构带来革命性调整。
以国内炼企老大镇海炼化为例。除了精细化管理外,它的规模优势和“粗粮”消化能力是低成本的重要原因。早在“九五”期间,镇海炼化就形成了含硫原油加工路线。有鉴于此,中国石化大力推广重质原油和含硫原油基地的建设。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金陵石化等都具备了非常强的“粗粮”消化能力,原油成本随之下降。炼企要想保证未来高枕无忧,企业本身还需要炼油企业优化和开足指标先进的一流生产装置,改造和调整中游装置,淘汰落后装置,将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还要贴近市场,做好服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加强精细管理,搞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降低炼油操作费用。